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分类栏目:用户体验 - 用户研究

2962

发布于 暂无评论

抖音最近推出了一支竖屏纪录短片,讲述了中国非遗传承人潘仕学的故事。

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,是中国银匠之乡。苗人在此世代打银器为生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
潘仕学是雷山银饰锻造非遗传承人,他想给自己的儿子打造一顶童帽“八仙过海”,保佑儿子平安长大。但他发现,这项世代传承的苗族手艺找不到了,神仙们,走丢了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八仙过海是什么?

大哥背着锄头,刚从地里回来,说:“现在不会了。”

隔壁大姐盖着头巾:“现在没了。”

村里的老师傅问:“你要这个干嘛?”

戴银耳环的嫂子想了好一会儿:“已经太久了,以前有。”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苗族喜银,“无银无花不成姑娘,有衣无银不成盛装”。2006年,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
“八仙过海”是苗族历代口耳相传的银饰技艺,神仙的式样和构造记载着苗族的文化和迁徙历程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将银子熔炼、锤揲、錾刻、模压、掐丝、镶嵌、抛光,经30道工序,雕出花纹,作出神仙,细心安放于幼孩帽上作为帽花——童帽“八仙过海”,“保护生命、聪明灵活”,是父母长辈对孩子一生平安顺遂的美好期望。

但这个存在于潘仕学儿时记忆的苗族银饰技法,在银匠村里找不见了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曾经,走进村寨便能听见叮叮咣咣的打银声,那是这个“银匠村”里最动听的交响乐。但手工银饰锻造受到机械化生产的冲击,赚不到钱,银匠村里没了银匠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从北京到贵阳,38分钟高铁至凯里,再坐一小时大巴才能到麻料村。秋冬的雾霭沉沉地叠起来,罩在弯曲的盘山公路上。

潘仕学半个月没见儿子了,麻料村没有学校,孩子要翻过一座山,在凯里读书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他与妻儿分居,太久没去看望,儿子怯生生地不与他亲近。妻子埋怨他,让孩子缺了父爱,他也无奈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儿子不知道哪里听来了八仙过海的故事,爱缠着他讲。讲得多了,他想起自己小时候,父亲做的帽子,他也想给儿子做一顶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八仙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神仙。在民间传说中,八仙代表着男、女、老、少、富、贵、贫、贱。八仙都是有慧根仙缘的凡人历经各种磨难之后才得道成仙,因此这些来自民间的神仙自然更加接地气,也就更加受到民间百姓的爱戴。

清末至民国的儿童帽子,纯手工制作,镶银饰多个。父母长辈们都希望小孩一生平安,八仙过海为孩子一生驱魔降福,又寄托了美好的期望。帽子上另有银器的其他装饰,均为手工制作,极为精美,如今,这种民俗品只有在博物馆或者民俗馆才能看到。

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:走丢的神仙们

2009年,潘仕学去黔南做培训,当地有妇女拿着几个银饰委托他融掉打成耳环,潘仕学认出来,那是父亲曾经打过的八仙过海的一部分。潘仕学曾有一顶这样的帽子。

潘寅进也是个打银匠,五十岁才有了潘仕学。在潘仕学的印象里,父亲几乎无所不能。那时候的银匠不能总在家里等订单上门,他们常常要带上工具,去附近的村寨甚至更远的地方寻找客户,有时候一走就是数月。潘寅进往往三更半夜动身,在家祭拜完祖宗,吃过早饭,背上包,挑起扁担就走,在潘仕学年幼的印象里,只留下一个很苦的背影。

潘父一直想让潘仕学继承自己的手艺,但潘仕学想跟其他村里的年轻人一样,去外面的世界看看。

1997年冬,麻料村才正式通电。通电前夕,大人纷纷回家,擦亮被煤油熏黑的灯泡,翘首以盼。电工举着杆子,走向寨口篮球场处的电线杆,孩子们让出一条道,跟在身后。三声轻响,变压器挂上电线,光明汹涌而来,裹挟新世界的轰鸣,遮住这个黔东南苗寨里叮叮当当的打银声。

十四年前那个义无反顾离家的少年不会想到,今天这个留着长发的中年人,主动把自己困守在大山里。

2007年,潘仕学回到凯里学习制银。2015年,日子慢慢好转,潘寅进却在家中因脑梗离世。潘仕学心里的懊悔,无处排解。

根据苗人的传统,儿子会继承父亲名字的一部分,血脉循环往复。潘仕学的苗语名字叫春富,“富”来自父亲“富容”,他又把“春”字给了儿子“保春”。他希望儿子以后能承袭银匠的事业,但也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命运。

潘仕学是个爱怀旧的人,但他并不像很多老手艺人那样守旧。他不介意使用最新潮的元素,先进的工具,也早就想通了苗族手工银饰不可能成为大众审美的现实。

不往前走,就要被淘汰。潘仕学要带着手艺往前走,他不能接受淘汰,苗语,服装,苗银,对他来说不仅是传统,更是民族的印记。

“如果没有了它们,我凭什么和别人说,我是苗族人。”

2019年4月份开始,抖音的扶贫项目“山里DOU是好风光”在雷山开展工作,通过对新媒体使用、内容创作和运营等方面培训,帮助当地苗人通过抖音获得收入。

有人觉得玩抖音不务正业,但潘仕学是最认真、最主动学习、使用抖音的学员之一。

通过潘仕学的抖音,山外的人们,重新发现了这个苗家村寨和他们的银饰文化,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,每个月几万的订单,也让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。

潘仕学收了两个徒弟,都是麻料村的贫困户。潘元定是其中之一,他今年20岁,他在抖音上刷到了潘仕学的视频,请求潘仕学收下了他。抖音上的订单很多,他有收入,还能照顾年迈的父母。

2019年12月,非遗传承人潘仕学仍然没有找到完整样式的“八仙过海”,他还在继续寻找其他走失的神仙。

麻料村里有了14家银饰工作坊,7家农家乐,一座传习馆。

回到麻料村后,潘仕学经常一个人跑步。早上七点,盘上公路上没人,没车,只有一个奔跑的银匠。天气好的时候,山间的雾会消散,他一路往上,跑到山顶,俯瞰整个村子在阳光中渐次醒来,灿若新生。